中国石化新闻网讯(中原石油报)蒋金宝是中原塔里木分公司副总工程师,也是一位名牌院校博士。2008年,在中原热土的吸引下,他毅然选择了号称“死亡之海”的塔里木盆地,开始他人生中新的创业。
科研观:实验室要为生产一线服务
蒋金宝3年的博士后工作有一年多是在新疆经受风沙历炼,每次走在沙漠中、戈壁滩上,他仿佛听到脚下发出的声音在对他说“地下的宝藏就等你来开发”。如何把新科技、新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他认为自己应该去基层锻炼,去基层寻找实验室里发现的问题。
使他更坚定这一想法的是一次现场经历。他亲眼看到由于施工技术不够先进,钻工们为了保证施工,被井口喷出的泥浆瞬间浇成了泥人。这一次经历对蒋金宝震撼很大。“如果连为工人提供一个干净的工作环境都做不到,我们这些所谓的研究者、学者就愧对我们的钻工兄弟。”
于是,多上项目,多出成果,把自己的所学尽快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成为蒋金宝对自己最迫切的要求。面对井队提供的营地单间,他就一句话:“我要住在井场,那里是发现‘疑难杂症’的前沿阵地。”
今年上半年,集团公司在塔中区块的重点探井顺南4井、顺南5井交由塔里木分公司的队伍施工,井队兄弟在感到喜悦的同时,也有些犯难:塔中地区桑塔木组井斜控制难度大的问题必将是通往地宫的拦路虎。
于是,蒋金宝又把宿舍搬到了钻机隆隆的井场,他和钻工们一起上钻台、验泥浆、优化参数,了解钻井工艺和技术;他熟悉地层情况、邻井资料,结合前沿理论知识;他与技术人员深入探讨,查找问题,研究方案。他利用井斜趋势角法优化钻具组合和钻井参数,对工具下端结构进行改进,大幅度降低了纠斜能力对钻头压降的依赖,为顺南区块风险探井成功钻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7月5日,顺南5井进行放喷点火,蒋金宝又早早地赶到井场,看到橘红色的火焰与大漠霞光辉映,他心中的幸福感将辛苦冲得烟消云散。
成功观:追求精益求精的“完美主义”
翻开蒋金宝过往的科研成果大表,一项项成绩跃然眼前:5年来承担和完成集团公司和油田科研项目10余项,自主研制石油工程技术和装置20多项,创造经济效益数千万元。
而在蒋金宝看来,这些成果的最大“潜能”还是没有发挥出来。他认为“能够应用”并不是一项技术的最终目的,它还要经过漫长的“打磨”和“提炼”,慢慢走向成熟,最终变得可靠。所以,蒋金宝在追求技术提速的同时,更关注技术的成熟度、可靠度。他说:“不成熟的技术也许可以侥幸获得成功,但不能保证永远成功。作为科研人员就应该通过不断地改进,最大限度避免技术原因导致的事故。”
7月6日,从顺南5井回到轮台基地,蒋金宝下了车就直接去了工具房。他要对旋转射流随钻堵漏工具进行查看。这项工具起初是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用作储层保护的工具,经过蒋金宝的改造,成为适合疏松砂岩地层的随钻堵漏工具。刚研制出来时,在TH10270井和S72-15井进行试验,短起下速度提高了近一倍。
在大家为此喜悦之时,蒋金宝去井场的次数却更多了。回来时,搜集了整整十页工具试验记录。他在去年试验样机的基础上,利用数值仿真完成了工具结构优化及喷嘴水力参数优化,加工改进样机,并继续进行现场试验。“上个月我们又对它进行了改进,‘第三代’样品马上就要到货了。”
为了心中的这份“完美”,蒋金宝也“得罪”过一些领导和权威。国产垂直钻井工具+无线随钻技术刚被引进过来时,马上被用到顺南2井和顺南3井进行试验,经过测量,井斜度都控制在3度以内,能够满足正常生产需要。但蒋金宝一听急坏了:“越是竞争激烈的市场,越不能抱有‘60分万岁’的消极想法。必须要改,必须要把井斜控制到1度以内!”
而提供这项技术的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却劝他:“虽不能与斯伦贝谢公司相媲美,但在国产垂直钻井工具+无线随钻技术中已经很完美,不需要再改进。”但蒋金宝的倔强劲儿上来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新的实验数据出来了:0.5度,蒋金宝这才松了口气,而曾经与他有过激烈争论的教授也对他钦佩有加。
价值观:做一个心怀感恩、知识报国的石油人
在蒋金宝眼里,艰苦的自然环境净化了内心的浮躁,特有的技术难题逐个被发现和突破,让他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成就感,当初的选择是对的,扎根荒漠的信念也更加坚定。
他的工作台前挂着多张不同区域地层物性描述与钻井难题提示图,他时常伫立在那些图纸前思考,有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在枯燥的数据海洋里,他仿佛听到了几千米地下原油在畅流的声音。
蒋金宝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及时总结提升项目科研成果,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其中EI收录3篇),在专业权威会议上宣读论文5篇,其中4篇获大会表彰。这位80后的博士后开始在国内的石油工程技术领域崭露头角,倍受关注。
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蒋金宝注重科研项目团队建设与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在他的主导下,公司组建了以技术发展部、项目组为核心的科研攻关团队,承担了6项集团公司先导项目和3项局级项目攻关研究和现场试验,为公司打造西部一流钻井公司和塔里木盆地会战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
蒋金宝读书时,得到过原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张金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无私帮助,这也使他对身边的人充满了感恩。为了促进年轻技术人员成长,他倾其所学,毫无保留地利用现场试验机会向工程师介绍钻井新技术、新工艺及其适用性。“他将钻井工程比作一项系统工程,并用中医的系统性原理给科研团队进行解读。灵活的手法、新颖的视角让我们受益匪浅。”蒋金宝的徒弟商敬超说。
2013年初,他受到一堂管理讲座的启发,为自己和团队设计形成了“闭环管理模式”,即技术需求、方案制订、跟踪落实、指导生产、完善提升和问题反馈依次循环。他常常对其他科研人员说,这些环节环环相扣,将科研与现场紧密结合起来,一旦缺少一环,二者沟通就会发生错位,科研目标和技术措施就会发生偏差。
为了守护心中这片理想的绿洲,蒋金宝以知识报国的态度,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他所钟爱的钻井技术研究岗位上,在他所热爱的西部大地上,用一次次理念的创新、一次次工艺的突破、一次次参数的调整,回报着对他寄予厚望的钻工兄弟,回报着对他关心爱护的油田,回报着他热爱的国家石油事业。
注意:本文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