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6°

[考博动态]成都80后博士十余年收集2000多枚珍贵老电影票_考博_旭晨教育

在成都,有这么一位发烧友,他痴迷电影而爱屋及乌,从2003年至今,他先后收藏了2000余枚老电影票,他还为自己的老电影票开了个电影博客,并用做书的排版软件,将之做成一份近200页的资料册。

彭膺昊,80后小伙,川大政治学博士毕业。他的业余身份,是一位痴爱老电影票的狂热分子。他自2003年起开始收藏老电影票,至今已收藏2000余枚。

友谊电影院电影票

“一枚优良的老电影票,往往是一幅美术精品”

翻看彭膺昊的老电影票,会发现它们来自全国各地,安徽黄山电影院、江西井冈山电影院、上海光明电影院等。作为四川人,他的藏品当然以四川本土居多,其中又以成都的最多——人民电影院、东风电影院、红旗电影院、红光电影院、八宝街影剧院、东风路影剧场、智育电影院、锦江剧场、和平电影院、草堂影剧院、沙河电影院、蜀都剧场……

1972年的国产电影《白毛女》《龙江颂》;1956年的捷克斯洛伐克电影《钢城两父子》《危险的恋爱》《骄傲的公主》;1954年的苏联影片《山中防哨》《黑孩子》……门类齐全,应有尽有。彭膺昊对《智取威虎山》《闪闪的红星》印象特别深,“《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是我儿时的崇拜者。

记者粗略数了一下,已超过30家。而这些电影票的发行年代,大多是从上世纪50年代延续到80年代。

翻着厚厚的几大本收藏夹,彭膺昊说,“在我看来,一枚设计优良的电影票,往往就是一幅上佳的美术作品,很有韵味,耐得住细细品鉴。”

“70年代的电影票最精美,当下打印票太丑”

让彭膺昊感慨的是,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电影票,设计得都很好。上世纪70年代的电影票,最精美,“但到了80年代,电影票的设计美感就大大弱化了,直到当下的千篇一律的毫无审美元素的机器打印票。”彭膺昊拒绝收集电脑打印电影票,“没意思,只是实用信息。”在彭先生看来,这是快餐式的商业文化对特色设计的侵蚀。

除了欣赏电影票的美感,作为一位热爱研究和阅读的政治学博士,彭膺昊从收集旧电影票中,还获得知识上的充实。比如,在他的藏品中,上世纪50年代的外国电影周电影票这个系列,由于其特殊性,以至于电影票上的相关信息不完善。为了弄清楚细节,他会去查阅地方志、专门的电影志去挖掘背景信息。

据彭膺昊介绍,1962年4月,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搜集民意,在当时最有实力的上影、北影和八一厂评选出22位新中国优秀电影演员。这22名明星,有来自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等,有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谢添、陈强、于蓝、谢芳等。这些明星的肖像照还被制成海报,下发给全国各大电影放映机构张贴悬挂。



已有 0 条评论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