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关注旭晨教育考博频道。
上周五,顺德成立博士俱乐部,吸纳了118名会员,其中包括不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作为全省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最多的区(县)级城市,顺德2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百余位博士,为顺德带来了超过17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以及不小的品牌和科技效益。这些人才的去留成为顺德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为何留下?
科研成果能化成经济效益、得到重视和尊重
从1999年至今,美的先后引进了29个博士进站工作,7人在出站后继续留下工作,目前还有3名在站博士,是顺德留下最多出站博士的企业。
2003年加入美的,如今已是首席工程师的游斌说,美的像另一个大学,年轻有活力,企业采取的“神具而形散”宽松管理,不打卡,工作氛围好,人际关系简单。除此以外,技术人员每年都可以享受用车补贴和住房补贴,住房和孩子上学的问题,家属的工作都能得到安排。
“一年在研发上的投入都是三四十个亿,只要你的成果真的有用,集团多少都给,没有上限。只要你研发出个东西来,马上就能在产品上实施,而且被抢着用。”据不完全统计,美的先后进站的29位博士人才共创造了20项发明,29项实用新型专利。
对他而言,那份把科研成果化为经济效益的成就感牢牢地把他拴在了美的。每年的科技月,优秀的科研项目能得到集团的额外奖励,今年的奖励总额从去年的1400 万提高到1670万。美的空调“一晚一度电”的成果就由他的团队负责研发,更为他们在今年科技月中赢得了500万的重大科技创新奖励。
“你设计出来的东西,可以在整个美的集团应用,卖得很好,为企业创造了上百亿的利润,很有成就感,自豪感,是在高校发表篇论文无法比拟的。”
在东华大学教过几年书的郭玉良毕业于清华大学,通过友人介绍,于2005年进入德美化工。虽然一下从校园跳到了企业,但在他眼里,在学校和企业做研究差别不大,顺德的城市环境和科研工作氛围也让他满意。出站后,他留了下来,从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升为现在的德美化工研究院副院长,也在顺德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人生目标。
他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内有3位出站博士,一位在站博士,自己马上还将参与招收2名博士入站工作。他说,除了待遇条件外,顺德区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对于吸纳他们这类高端人才的招聘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根据顺德区“1+10”人才政策,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的单位不仅可以获得30万的启动经费,建站次年起还能连续2年每年得到10万元的科研经费扶持;在站工作的博士后每月则能得到1500元的综合生活补贴,并享受子女就近入学,配偶推荐就业的政策;出站后落户顺德或与顺德用人单位签订3年以上工作合同的博士后还能拿到一次性10万元的综合补贴,并享受优秀人才优质公共服务待遇等。
“现在的博士真的很幸运,顺德的安家费叠加佛山市的安家费,一套房子的首期就出来了,我们那个时候就什么都没有。”7年前进入华润涂料的王韬忍不住“吐槽”,7年里,他获得授权专利1项,申请号3项,完成省级鉴定2项,市区级鉴定2项,但由于进站年代早,没赶上“幸运”的年代,让他颇为羡慕现在进站的博士。
“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前年进入联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的李统一坦言,与发达的广州比,顺德曾让他有些不适应,但顺德对人才的重视与尊重出乎他的意料。目前,他正在办理出站手续,并决定出站后继续留在企业里工作。“感觉还是有发展空间,平台很重要,在这里也挺受尊重的。”
顺德对人才发展的持续关注,也让常见虎在2010年出站后,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科龙。“和北方不同,这里的政府是在引导,而不是管你,不带强制,你有被重视、被尊重的感觉。”进入科龙两个月后,他把全家人都接到了身边。
短短几年内,常见虎顺利地由军品转向民品,从海信科龙普通科研人员升任冰箱质量部副部长,共申请获得了22项专利,其中德国发明专利1件,PCT申请5件,发明专利7件,实用新型专利9件。这些专利又反过来为科龙创造更大的提升和盈利空间。
2.为何离开?
企业相对不好混,约7成回到高校
当然,即便有不错的待遇和平台,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博士人才在出站后选择了离开。
“基本大部分的博士后出站后就会离开,除非企业有很强的吸引力,或者项目等各方面与之的匹配度高。”在顺特电气招聘主管牟小帅眼里,这样的现象十分正常,而离开的原因五花八门,不好概括。
在“够读两个本科”的时间里,郭玉良就看着身边一批批进站的同事来了又去。“前后进站的有十几个吧,离开的绝大部分都回到学校去了,这是不可避免的,也很正常。”他说,在面临第二次选择的时候,许多出站后的博士几乎都选择了重新回到学校。在他看来,促使这些人才离开顺德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们身上浓厚的高校情结,“毕竟在校园里呆了20几年。”
负责博士人才招聘工作的王韬也曾先后对离开企业的博士人才做过一次统计调查,结果发现,约7成的博士离开后都选择回到高校或其它一线城市。而另一部分业界佼佼者,在留下工作一段时间后,则选择了出走创业。“还是适应性的问题吧。其实不一定一开始就打算要离开,可能是经过两年的工作,觉得学校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在大学呆了十年,惯性是蛮大的。”
他表示,现在招聘博士人才时,都会注意旁敲侧击地询问对方意向,并分析对方是否适合企业,“有时候宁可少招或者不招,也一定要选到合适企业发展的人才。”
而游斌身边也不乏类似的例子。在他看来,这些出站的博士人才最终离开美的或者顺德还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商场如战场,硝烟中的企业对博士要求都很高,没有真材实料,无法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人在企业里很难混下去,混日子的也难以得到其他工程师的尊重。“所以有些博士离开后到广州的事业单位或者高校,因为高校不一定要你把研究做到产品上,不用为企业带来效益,为消费者带去收益,发表论文就行,也相对要好混一些。”
他特意拿出与集团总裁开会时记下的总裁语录念给记者听:“研发中心要大换血,明年要换掉150个人,就是要不断地招专家,招博士,这样下去不行,素质太差,混日子的太多,继续淘汰 3%,压力显然不够,舒服是留给死人的!”他坦言,企业的压力有时候也会让他有顶不住的感觉,但自己必须不停跑,不停超越自己,不能有丝毫松懈,否则无法帮助企业在商场的肉搏战中站稳脚跟。“搞得好的,有肉吃还有汤喝,搞得不好立马把你干掉。出了问题把你干掉还算小事,企业怎么办?整个品牌怎么办?市场竞争不相信眼泪。”
3.怎样留人?
加强教育和医疗、落户政策更宽松
在美的已工作10年的游斌认为,顺德目前的人才政策已做得不错,“甚至比佛山要好。”相对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顺德环境适宜生活,交通方便,也足够务实低调,比起过去也更为包容,但要真正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安心留下,关键还需要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这两块关键的短板上多花功夫。“你说为什么人家要去北京上海呢?因为孩子考大学容易,升学率高,资源多呀。另外,顺德的医疗资源还是相对要弱的,缺少一些专业的大医院。”
他说,自己平时常和年轻博士交流,这些年轻人身上的浮躁也让他感到担忧。“特别是到顺德的博士,一定要有归零的心态,放下自己的身段和架子,要用自己的实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从头开始,要用实力说话。”
王韬则认为,顺德确实不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但如果企业能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政府在配套设施上进行完善或许能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尤其对非博士后的博士,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扶持。“比如,要在这里安家,政策上的阻碍不要太大,落户能不能更方便些,孩子和配偶的安置问题也是挺让人操心的事,当然都不容易解决,政府可能还要花很大的力气。”
他说,博士俱乐部的成立,让他有找到组织找到家的感觉,希望借此与其他博士找到交流的机会,加强和政府的沟通,并帮助新来的博士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采写:南都记者 黄晓莉
【顺德博士经济】
从 1999年美的建立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始,加上今年刚刚成立的5家,顺德目前共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 5家,是全省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最多的区 (县)级城市。14年里,顺德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引进科研人员14 0名,并相继带出不少优秀的科研团队,涉及化工、家电、医疗卫生、新材料、涂料、机械装备、家具等多领域的支柱产业。除了乐从和伦教外,这些科研工作站覆盖了顺德的其余的8个镇街。
据不完全统计,这百余位博士后科研工作人员共获得发明专利73项,实用新型专利153项,市级以上的科技成果奖超过2 5项,为顺德带来了超过17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以及不小的品牌和科技效益。根据区人社局的最新资料,目前顺德有在站博士18人,出站后继续留在顺德工作的则有2 3人。
注意:本文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