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读博士九年载: “十年冷板凳”不对吗?
当我说自己博士读了九年时,在国内网上引起一阵奚落。后来我上网一查,美国的人文历史类博士学位平均完成时间是九年半,几乎是时间最长的学科。这又是笔者对国内社会心态的一大惊奇:一方面说举世浮躁,一方面又要嘲笑那些愿意花正常时间读书的人。
美国的博士能读得这么长,首先还是跟财政资助有关。一般而言,在好的学校,博士的资助有六年的保障。但是,我拒绝将两年硕士的学分折入博士课程,这等于加了两年。中间一年到日本去进修日语,就又多了一年。另外,我是工作两年后才递交博士论文的,从进入博士课程到拿到学位,是九年时间。美国学生可申请的奖学金比国际学生多得多,延长课程的办法就更多了。
我进入博士课程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那时除了免学费外,有一万美元左右的生活费,是九个月的钱,暑期往往能申请另外的奖学金。现在耶鲁干脆连夏季费用也一起给了,一年大概两万上下。纽黑文生活费用低,在波士顿,哈佛等学校给的钱就更多。当然,文科是最便宜的。朋友的孩子最近被八个顶尖物理学录取,各校许诺的生活费都在3.3万到3.6万美元之间,算是份不错的工资了。总之,到名校读博士,可衣食无忧,保证你专心向学。
这样的条件,造就了美国的“知识生产基地”。因为条件的优厚,乃至出现了知识生产的“过剩”。这主要体现在博士一半左右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于是,社会上又开始对博士的培养口诛笔伐,称博士课程不知道造成了多少教育和人才的浪费。刚到美国一位英语班的老师是个语言学博士,他告诉我们:博士生就是不幸福的人。
面对滚滚红尘而耐不住寂寞,读博士当然很不幸。有那个聪明才智,跳进市场经济中拼搏一番,发点小财不在话下。我就见不少文科博士生半途跳槽,读了法学院、商学院等等,马上春风得意。不过,总是有些古怪之士愿意拿着微薄的生活费乐此不疲地钻图书馆。有些教育学家提出种种方案缩短博士课程,我看也是纸上谈兵。博士生起步时往往不过是个大学毕业生,八九年后就站在本领域的前沿。这个过程还怎么个短法儿?
其实,即使日后“学非所用”,博士课程也未必就是个失败的教育。为此,《大西洋杂志》的编辑之间还有过一场笔仗。支持博士教育的人指出,博士生在学期间就参与了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有人觉得这不过是廉价劳动力。其实,古往今来学习任何手艺,都需要经过学徒阶段,博士生参与科研和教育,是日后职业之必须的训练。
我算是个幸运儿,读了博士也找到了教职。不过,我还是不得不敬佩:美国这样一个物欲滚滚的社会,居然能够为那些喜欢“十年冷板凳”的人辟出这么一块净土,这实在算是一种文明成就了。
注意:本文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