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威海市重点实施人才工程,致力于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中青年专家、海外留学人才引进,“借智”外国专家,高技能才人培养等方面成绩突出。
这些高层次人才在威海生活的怎么样?分布在哪些行业?为我市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他们有什么梦想和期盼? 威海日报推出“聚焦威海高层次人才”系列报道,记者将走进各行各业,与高层次人才面对面交流,探访他们的事业,倾听他们的心声,为营造高层次人才扎根在威海、创业在威海的良好环境而努力。
企业求贤若渴,博士实践无门。在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破解这一困局的良方。
自2000年11月三角集团有限公司获批设立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来,我市博士后工作站从无到有,由少变多,已经成为我市培养、引进和使用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摇篮,更是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纽带。目前,我市开展博士后工作的企业达到19家,覆盖了全市医疗器械、化工、电子、机械、海洋渔业、软件、金融等行业中绝大部分的重点骨干企业、高新技术创业园区。累计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达35名。
引进的博士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展得如何?在技术研发上实现了哪些突破?他们对现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还有哪些改善建议?日前,记者走进我市几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博士们面对面,了解他们的“站内”生活。
尹立刚在查看新生产的注射器。
■人物故事
尹立刚:
威海首位出站后留在原企业的博士后
3月13日下午,换上严严实实的净化服,尹立刚又来到注射器净化车间,查看生产线上的情况。再过3个月,尹立刚进入威高集团就整整五年了。穿梭于实验室和生产线之间,是他的工作常态。
2009年6月,老家在烟台的尹立刚,博士毕业后进入威高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分子材料的对口专业让他在新环境中如鱼得水,唯一的改变仅仅是实验室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搬到了威高集团的科研中心。
一进入科研工作站,尹立刚就着手开展医用耐辐照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其在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具)中的应用研究。“传统的灭菌方式有化学残留,既污染环境,又对操作人员、医护人员和患者有潜在危害。辐照灭菌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而现有医用材料在辐照灭菌过程中容易变黄、降解,研发一种适应辐照灭菌的新材料就是我的主要研究课题。”尹立刚说,研究的时间越长,身上的担子也越重。求学期间的实验主要是为了研究课题本身,而服务对象变为企业后,则要考虑到生产成本、可行性等一系列问题,对刚刚走出校门的尹立刚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战。
对现有材料进行改性、与技术人员研制配方、跟工程师讨论设计方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尹立刚没有安安稳坐在办公室的时候。项目涉及的部门很多,整个团队成员大约有十几个人,尹立刚主要负责解决材料及制品方面的技术问题,需要经常跟其他部门的同事沟通,工作虽然忙碌,但特别有干劲。
2010年底,医用耐辐照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研发工作有了实质性突破:成功制备出能满足行业标准要求的耐辐照医用聚丙烯材料,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利用制备的耐辐照医用聚氯乙烯材料制备的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经辐照灭菌后,其生物性能、化学性能、物理性能均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不仅解决了国内耐辐照高分子材料研发中的大量瓶颈性技术问题,相关技术拥有独立知识产权,也为公司采用高效、无残留、无污染的高能电子束灭菌奠定了基础。
转眼间,两年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时间接近尾声,何去何从决定权完全在尹立刚手上。出站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留在威高,从事项目研究,成为威海首位出站后留在原企业的博士后科研人员。“如果没有投入,我们的研发没有任何价值。企业给我提供了一个大显身手的平台,这是作为科研人员最好的归宿。”
出站后,尹立刚正式成为威高的一分子,主要从事一次性使用耐辐照医疗器械的产业化与注册工作。去年3月份,他们制备的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带针(商品名:耐辐照注射器)取得了医疗器械注册证后,第一时间投放市场,成为目前国内首个采用辐照方式灭菌的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
不过,这仅仅是个开始,尹立刚希望进一步拓宽辐照灭菌的产品系列。“我们研究的新产品采用高效、环保、无危害的高能电子加速器辐照灭菌技术,将逐步取代对环境有污染,对操作人员、医护人员和患者有潜在危害的环氧乙烷灭菌技术。”尹立刚说,公司一期投资1个亿,购买了国外先进的高能电子加速器,厂房正在建设中,今年七八月份即可投入使用。他对目前的工作状态非常满意,希望尽快研发出新产品,在相关领域作出更大的成绩。
李鑫跟同事研究
李鑫:
让科研成果更“接地气”
3月13日上午8点,李鑫准时到达威海市商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办公室,用半个小时浏览完内网更新的办公信息,正式开始一天的工作。
从读书到教书,李鑫在高校待了10年。一直以来,进入企业让自己的研究课题更加“接地气”是他最大的愿望。终于,去年7月,李鑫成为威海市商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一员。达成心愿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入站的前两个月,李鑫觉得既新鲜又不适应。
今年34岁的李鑫原来是山东财经大学副教授,除了课题研究之外,其余时间都用来培养硕士研究生,用李鑫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接地气”。对于一名走入银行的博士,李鑫发现自己的理论与实际有着很大的差距,以往的课题研究需要更贴近实际需要、更富有操作性。对于这种“不适应”,李鑫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高高在上的理论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有价值,才有研究的意义。”李鑫告诉记者,威海市商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好给他提供了一个接触金融业务的良好平台。“威海市商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山东省金融机构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这里能直接接触金融业务,不断丰富和完善我的理论研究。”李鑫说,这样能够使他的理论研究真正成为银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助力,也使自己的理论研究富有价值,可谓是一举两得。
就在这样坚定的信念下,李鑫克服了初期的不适应,开始到各个部门去了解业务、参与日常工作。目前,李鑫已经走遍了银行的大部分部门,随着接触的业务越来越多,他对于课题研究的体会也越来越深。“以前可能更多是为了科研而搞科研,现在则是针对银行的现实需求而提出解决方案,解决实际问题,更有成就感。”李鑫说。
接触实际业务一段时间后,李鑫的课题研究工作也正式启动。他的《行为公司金融视角下中国企业非效率投资决策行为研究》和《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特色化与差异化研究》分别成功申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和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遇到任何问题,银行和相关部门都会积极给我们协调解决。”李鑫说,为了方便他们查阅期刊资料,人社局与哈工大(威海)积极协商,开通了查询通道,解决了大问题。
注意:本文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