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考博动态]陕西以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为抓手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能力_考博_旭晨教育

感谢关注旭晨教育考博频道。

日前,陕西省2013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结束。本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是陕西创新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后的第一年,全省参评的候选博士学位论文共139篇,涉及19个高校和科研院所,最终80篇论文被评为2013年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据了解,陕西是全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省份之一。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全省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学科基本齐全、布局相对合理、类型不断丰富的培养体系,已成为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国家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为进一步做好陕西研究生教育工作,陕西省《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对深化全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保持陕西研究生教育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打造高教强省提出了系列创新措施。

为了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陕西省以全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为抓手,以此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陕西省教育厅、省学位委员会于 2013年起正式启动了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并印发了《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对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工作组织、评选原则、评选标准、评选数量、评选工作程序等进行了详细规定。2013年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分通讯评审与专家会议评选两个阶段、按照“基础研究类”和“应用基础研究类”进行分类评选。通讯评审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处实施;专家会议评选按照分类评选原则,参考通讯评审结果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制定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严格执行评选工作,最终完成了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经公示后,省教育厅和省学位委员会对结果进行了批准公布。2013年评选出的80篇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体现了一批在理论或方法上有重大创新、取得突破性成果并具有较好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的研究成果,对引领陕西科技创新、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国家及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与此同时,为充分发挥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与博士研究生在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主体作用,陕西省还出台了全国、全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奖励办法与“名导师”遴选办法,对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与学生给予资金资助,对获得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与学生颁发获奖荣誉证书,并分别对符合条件的指导教师授予陕西省研究生指导名师称号。

据悉,在创新全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的同时,陕西省以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为目标,部署实施了研究生培养示范工作站建设、举办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展暨创新成果洽谈会、举办陕西省第一届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暨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西北赛区选拔赛、办好西部大讲堂等工作,以“组合拳”进一步深化全省研究生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延伸阅读:

代表性省优秀博士论文创新成果简介

1. 复杂板壳结构声振耦合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辛锋先(指导教师:卢天健),西安交通大学

论文对复杂板壳结构的声振耦合特性进行了研究,为水面潜艇、航空航天飞行器机身、大型民用客机和高速列车双层玻璃窗等的减震降噪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篇(SCI收录14篇),出版学术专著1本,研究领域属国际前沿,具有很好的国际影响力。发表的论文被审稿人高度评价为“文章首次提出的四种新声学现象的闭合计算公式可以写入NASA和波音公司的技术手册用来指导飞行器机身结构设计”;获得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2. 空气介质中压直流大电流快速开断技术的研究,杨飞(指导教师:荣命哲),西安交通大学

大容量直流断路器是直流配电网络中的关键部件之一,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论文对空气直流断路器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完成了样机研制和实验测试,研究成果对大型船舶动力平台、轨道交通等国民经济与国防领域重大产品的研发奠定了重要理论与技术基础,属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广泛推广应用前景。发表学术论文29篇(SCI收录17篇),国际会议做大会特邀报告3次;申请发明专利8项(授权4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排名 6)。

3. 多模态爆震组合发动机关键模态的研究,李建玲(指导教师:范玮),西北工业大学

高超声速飞行技术是当前国内外航空航天研究热点,动力系统是高超声速飞行技术发展的关键。多模态爆震组合发动机作为一种空天飞行器动力装置,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论文开展多模态爆震组合发动机关键模态研究,属国际前沿和热点问题,研究成果为多模态爆震组合发动机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发表论文16篇(SCI检索6篇);申报发明专利4项;研究成果刊登于权威刊物Proc. Combust. Inst.上;作为最年轻的受邀人在由美国空军实验室主办的2011年国际爆震推进研讨会上作大会特邀报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的资助。

4. 钛合金锻造过程跨尺度模型及工艺参数优化,罗皎(指导教师:李淼泉),西北工业大学

Ti合金是重要的航空航天材料,认识加工工艺参数对Ti合金高温变形力学行为、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对钛合金的微观组织演变与宏微观交互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跨宏观-微观-纳观的多尺度物理模型,发展了精密锻造成形/成性一体化预测和调控技术,解决了宏观变形与微观组织协同控制的参数优化难题。研究成果可用于Ti合金叶片的加工制造,实用价值明显。发表学术论文16篇(SCI检索1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3项;获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5)。

5. 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相互调控在神经病理性痛及镇痛中的作用,汪伟(指导教师:李云庆),第四军医大学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常见症状,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镇痛手段,深入进行其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论文对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相互调控在神经病理性痛及镇痛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了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在疼痛病理机制上的关联性,揭示了中药雷公藤提取物的镇痛机理,为研发新型镇痛药物提供了支持。论文研究属国际前沿水平,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科学意义。发表SCI论文7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14),研究结果在美国神经科学年会、亚太神经化学年会等国际会议上多次进行口头发言并获奖。

6. 中国华东葡萄抗白粉病芪合成酶基因及启动子克隆与功能分析,徐伟荣(指导教师:王跃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葡萄白粉病是一种严重为害世界葡萄生产的真菌病害,既影响产量有影响品质。论文通过转基因技术把芪合成酶基因转入欧洲葡萄中,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研究属国际前沿。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葡萄属植物天然免疫研究中对病原相关分子代谢机制的认识,还对深入了解葡萄属植物感应病原菌入侵及响应过程,指导葡萄真菌病害防治及抗性育种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7. 陕西宁强埃迪卡拉纪晚期高家山生物群中的Conotubus hemiannulatus及Gaojiashania cyclus:化石埋藏学与古生态学研究, 蔡耀平(指导教师:华洪),西北大学

论文对高家山生物群中特有的两类化石类型—Conotubus hemiannulatus与Gaojiashania cyclus,进行了精细的化石形态学、化石埋藏学、化石古生态学研究,首次揭示了高家山生物群中以“黄铁矿化”、“有机炭质压膜”、“粘土矿物交代”这三个端元为主的混合型化石保存方式,指出了国际上研究存在的不足,为揭示动物的早期演化,特别是动物矿化和骨骼化起源提供了关键的证据。发表学术论文16 篇,其中1篇论文作为封面论文发表,充分体现了论文研究的学术水平。

8. 非极性和半极性GaN 的生长及特性研究,许晟瑞(指导教师:郝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非极性、半极性GaN基材料及器件的制备、特性研究是宽禁带半导体领域的前沿问题。论文以改善外延材料的质量及性能为目标,系统地开展了外延生长和材料性能方面的研究,通过研制的MOCVD 生长系统在蓝宝石衬底上生长了高质量的非极性GaN 薄膜,提出的超晶格成核层结构,腐蚀法和TiN插入层的生长方法已经用于LED的生产,效果良好,预期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发表学术论文14篇(SCI检索8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获得2011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5)。

9. 陕甘宁生态脆弱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研究,李钰(指导教师:王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论文以陕甘宁地区中生态脆弱的乡村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首次系统研究了陕甘宁生态脆弱地区乡土建筑、乡村聚落的演变历史,剖析了陕甘宁生态脆弱地区乡村人居环境中蕴含的“营建规律”,提出了陕甘宁生态脆弱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建设模式理论。论文的研究定位在我国最贫困地区的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存与发展的这个重大但在建筑学甚少关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现意义,对未来区域内乡村人居环境的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0.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灾害书写,周惠(指导教师:李继凯),陕西师范大学

论文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灾害叙事和描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将整体考察和个案分析紧密结合,从“人学”层面对文学与灾害的关联进行了深入探索,为“灾害文艺学”的建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从学术角度为文学介入和参与严峻的社会现实问题提供可能途径,进而也为生态文艺学提供必要的佐证和有益的思想资源。迄今已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20篇,参加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论文曾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在相关领域有重要的学术影响。

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旭晨教育考博频道。




已有 0 条评论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