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女博士把守国门 用最新DNA技术捉“害虫”
南方日报讯 3月7日,在纪念“三八节”暨庆祝广东省妇女联合会成立六十周年座谈会上,中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研究员岳巧云被授予第八届“南粤巾帼十杰”和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她也是中山市和中央驻粤单位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人选。
弃高薪“海归”科学家回国扎根基层
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昆虫研究所的岳巧云,曾数度作为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留英,在科研上取得过重大成果。但她却觉得“梁园虽好,终非故乡”,2007年底,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物质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加入中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即使英国导师以延长工作合同挽留,甚至两次来中山再次发出工作邀请,都被岳巧云婉言谢绝。
在英国工作期间,岳巧云一直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多篇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回国后,却成为一名检验检疫战线的“新兵”,收入也仅有海外的1/3。
第一个国庆长假,她就赶上了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国内许多产品因被怀疑含“三聚氰胺”而出口受阻,损失严重。紧张时刻,岳巧云主动请缨,投入相对陌生的领域,加班加点分析研究,最终和同事们一起在短短几天内掌握了饲料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为保障中山市相关产品顺利出口立下汗马功劳。
2009年春夏,H1N1甲型流感肆虐,为严防疫情传入,岳巧云参加“突击队”赴中山港口岸一线协助工作。旅检工作繁琐细碎,这位“海归”却事无巨细,毫无怨言,还利用自己的外语优势,向外籍旅客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法规政策,减少旅客误解。每天忙到晚上11点后才回到家的她,还主动“加班”,一边查阅文献,购买试剂,钻研H1N1快速检测方法,一边进行卫检实验室的规划设计和设施采买。在“突击队”工作的2个多月里,岳巧云没有休息过一天。
揽课题用DNA条形码识别有害生物
同事在口岸截获的生物,常常都会送来给岳巧云检测。她知道,外来入侵物种每年在我国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1300亿元,国家每年在治理外来物种上投入了巨大的物力、人力和财力。
对物种的准确鉴定是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国门的最关键一环,但目前口岸出入境检疫工作中,通常是将卵、幼虫或者蛹培养成成虫后再进行鉴定,整个周期长达数周,而且由于幼虫的特征差异小,对鉴定者有很高的要求。
2009年5月,岳巧云尝试利用近年来国际上刚兴起的DNA条形码技术进行生物种类鉴定,结果短短5天的时间,就将截获的蛹鉴定为红头丽蝇,并且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因序列数据库中发表的红头丽蝇数据相似度为100%,种类判断准确率为100%,检疫周期缩短了15天—20天。
2010年底,岳巧云关于“建立外来有害生物DNA条形码数据库”的提议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直接推动了“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项目“检疫性有害生物 DNA条形码检测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的立项,由国家下拨专项经费2614万元予以研究应用。岳巧云承担其中的“医学媒介生物DNA条形码检测技术的研究及示范应用”课题,这也是检验检疫分支单位首次承担重量级国家课题。
据了解,这个课题团队已经完成了全球300多个物种数万头标本的采集,并已向国际刊物投送部分研究成果。
现在的岳巧云每天行色匆匆:实验室做检测、野外采集标本、撰写修改论文,肩负“国门卫士”的责任,怀揣科研梦想,继续奋斗在检验检疫一线。
注意:本文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