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2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李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赵沁平等参加了本次大会。来自全国500多家高校的550余人参加了大会。
以下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阎光才演讲实录——
各位代表,非常感谢大会给我这个机会。我的题目是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五年部分调查数据缕析。我们这个学会先期做了一些调查研究。今天的想法是基于前几年做的一系列的调查数据,对目前研究生培养当中的一些问题呈现给大家交流。
这个数据是小数据,也是调查数据。我们每年有一个年度报告,希望每年针对研究生教育当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做一些调查。最近几年研究生教育方面有关热点议题,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结构调整问题,涉及到研究生的学术专业学位两者间的调整,第二是机制改革问题。招生体制方面做了一些调整,最后一个非常关键,涉及到质量保障方面,主要去年出来学位学术团体评估。
所有的关注点聚焦就是培养单位基层的制度建设,具体培养细节管理方面的问题。所有改革的核心,注重内涵发展。特别强调拔尖创新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我们研究主题2009年开始涉及到所有的改革等等,2010年涉及到学位问题,培养体系。2011年主要是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环节问题,做了一系列调查。2012年主要涉及到研究生培养规格问题。2013年做了细节的调查,涉及到的科研经费使用,研究生老师队伍发展趋势情况等等。我们做了老师压力情况分析等等,这是五年大致调查报告的内容。
每年涉及到的调查主要以研究生为主,做了很多针对老师的调查。得益于我们研究生院到下面的大力的配合,主题是根据当年的热点、难点来展开的。目前基本上把培养过程中的一些细节的调查,做了每一年调查的常设项目。调查报告撰写过程中,根据内容注重国际比较研究,国际前沿的介绍。今年主要针对五年相关的很小的一部分的数据,对培养环节,是质量控制主体,培养单位,不仅仅是外部的评估的问题。
从内部来看,招生环节,权力下放,权责相符,学术学位。2011年我们做的数据,导师对博士生素质整体满意度不到50%。最主要的数据来自课程教学环节。2008年最早的调查,研究生学习学业考核对他的压力方面非常低。我们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业考核没有给学生带来非常大的威慑力,相对比较宽松的。2009年对博士生满意度调查,相对其他所有方面的指标,正特上博士生这个环节普遍比较低,和导师学术支持等等方面。
课程教学哪些方面我们做了简单的统计。满意度最低就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对课程体系的总评价方面,培养方案合理的得分值,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师上课认真程度,课堂的氛围两者之间,老师和研究生调查之间的相差非常的悬殊。学生认为培养方案存在不合理,老师的分值高于研究生。学生课后能够自觉读书,研究生比导师高。
各种资源方法的使用频率,2010年针对全日制专职学生的调查,涉及到导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有90%的人认为。涉及到跨学科,普遍认为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非常不一样的。对论文的发布方面分值非常低。现在的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具有一定的形式化。
在目前的教学方式受欢迎程度方面,课堂讲授60%,是2011年的调查。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的方式目前占41%,受欢迎程度最高。学生专题汇报情况比较普遍,受环境的程度比较低。不同学科研究生专业方式的选择方面,大类划分,农学讲授比例最高,可能会涉及到样本材料的问题。
2010年做了推迟毕业博士生的调查。博士生对影响他答辩的推迟的因素方面,最重要有三个,论文选题,导师指导,最突出的是自身的专业基础和科研能力非常弱。我们2010年做了教师的调查,对教师自我评价时候,普遍认为自身的专业基础和科研能力不足。我们很关注。
现在课程教学方面,方法、问题导向教学研究需要亟待强化。2011年博士生认为导师什么最重要?普遍认为学术能力和水平非常重要。两者比例超过80%,导师自身的学术素养和能力非常关键。56所研究生院的调查样本,不同年龄研究生段做了分析,确实在研究院下,教师当存在一种不适应二八规律,20%的人大概贡献产生是60%,通过数据基本揭示这样的现象。不是总体,而是在分别对不同的年龄段做了分析时候发现,到了50岁之后的分化更加明显。这是很值得关注的现象,这是结论数据。
我们专门搜集了一些纵向的数据。35岁以下高产出,对他50岁以后产出具有非常高,早期产出非常高的,一直到50岁以后依旧是高水平。可能目前的导师队伍学术水平上,这个问题有可能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出现问题的重要的原因。
不同学段研究生低水平的情况比例值得关注,课程体系当中出现本科、硕士、博士的当中一些基础研究,课程教学,研究生能力方面,研究生认为最重要的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发现问题能力,第二个研究方案设计能力,第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他们存在的缺失。
公共外语(课程)课课程评价不高,专业外语方面相对来讲比较高。目前学术学位不是简单的一个层面学习美国的模式,是课程的规范,学科的总量问题。我们总量不低,主要是涉及内部的结构内容的实质性。我们觉得可能需要改革来进行考虑。
第三个导师指导环节。导师资格审定需加强,强化责任意识。2010年做了一千个样本,联合培养到国外去的博士生做的调查。涉及到和国内的老师以及在海外老师之间的联系。在海外的基本达到每周一次联系频次。导师指导的频次和延期毕业的关联,导师每月与研究生课外交流次数,47%最高是一到三次。四到六次大概34%,总体上超过50%的是一周不足一次。每次交流时间超过35%只有15—30分钟左右。70%的人和导师每次交流时间大概45分钟以下。
导师指导频率和学生希望的实际发生的3.8,博士是3.9,期望指导频率大概每周一次。这个问题导师没有时间指导,导师时间到哪去了?51—60小时的比例,目前已经达到60%,我们做了国外的研究型大学,包括一般院校教师的周末时间的数据的梳理。国际上目前高校教师一般来讲平均时间大概在54—55小时。所以教师的时间付出是不低的。超过60%也是超过50小时,是超负荷的工作了。最重要的时间是在科研上,工作精力前三位,排最前面的科研占了将近60%,次位是30%。目前教师面临的科研压力,特别是是教师时间分散的主要的原因。
非学术性的事务当中,涉及到的有关同事家庭关系处理方面,学术杂物方面的事情比较多。这部分时间很大程度上是5小时。影响导师时间的要素,中年导师承担了事务比较多,导师太忙。理想导师的满意度高低和哪些因素有关联?主要三个因素。导师指导行为,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导师的学术背景或者导师的学术成就,这三个对研究生和满意度有高度关联。
2013年时候提到导师指导行为,专门分析了研究生和导师认为目前导师指导行为不当,有哪些方面。研究生排序是学术规范问题,有四项排在前十位。第二个方面,歧视问题,导师看不起自己的研究生,不愿意招少数民族研究生,不愿意招女生,不愿意招西部去的。我们说认为行为不当的最重要的原因。有六项是导师行为不当,课堂的细节,上课迟到,课堂上讲粗话等等,这是不当的行为。
论文评审环节,有些调查反映了一些问题。对中期考核感到压力很大的比例不是非常高,36.5%,一般的没有什么压力的两者占起来达到60%。
评审方式,盲审对研究生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完全不符合和不符合的两者的比值,普遍认为盲审对研究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博士生希望盲审专家应该重视哪几个环节?首先对论文的涉及的领域非常的熟悉。评审专家的学术能力和水平,评审专家的责任心。这三点盲审当中非常需要注重的三个方面。
大致通过数据反映了一系列的问题。也谈不上总结,其实就是注重三个方面的问题,课程的教学方面,特别是在培养单位要重视的问题。涉及到导师队伍的建设,导师的责任心问题,强化一下导师的资格遴选的问题。第三个方面,培养单位有关的一些最基本的制度建设方面,还是亟待加强。根本问题不在于有没有制度,而在于制度是否落实,是否是有执行力。
最后一点,现在越来越强调教育课程规划建设问题,规划建设我们也担心存在一种隐忧。这种课程的规范化有本科化的出现,需要特别的注意。用讨论的方式不是研究生,本科生就特别的强调了。研究生的课程可能和本科生的讨论式有非常大的区别。特别强调研究取向。怎么样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定制需要,这个是非常关键的。
现在强调导师的责任制,特别强调导师的连带责任。涉及到一个问题,怎么处理导师的集体指导,相互之间的合作问题。集体指导有没有带来一个分散?拓宽研究视野,过多的强调课堂,可能更多强调的一种研究生的培养整个过程的项目的方式培养。长学制的培养方式,目前可能会存在问题。从硕士开始明确了将来攻读博士,目前所有承担硕士生的导师都来参与长学制,会带来很多问题。
分流淘汰机制,现在各个学校没有真正的落实。盲审制度的完善,国外很少这个东西,中国比较符合特色。盲审前沿的研究不适合盲审的方式,要找小同行。
强化导师责任,加强对导师的管理。通过教师工作负荷的分析,目前的高校的教师的压力非常大,强调责任的同时,导师也需要得到关怀。应该和研究生一起成长的,我的汇报就这些。
最后我们今后要关注一些议题,研究报告有一些常设的数据,做了跟踪性的数据,常态检测和诊断。第二,国外做的越来越多的,后边适当注意一下学位职业发展方面的调查。现在只是关注在校期间,究竟未来发展如何,需要去重视。第三,国家进入新常态的时期,人才培养是不是面临一系列的变化?我们会做一些体制机制改革。第四,研究生院长联席会提供支撑,兄弟院校方面可以给我们提供非常好的资源。第五,继续注重研究热点,有一些难点的研究。我们研究报告始终关注任何专题研究,都是注意和国际比较。研究院联席会和国际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是今后大致的关注,我的报告就到这,谢谢大家。
注意:本文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