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本院的博士生
笔者从一所拥有法学 博士点 的院校来到了一所没有法学博士点的院校任教。在这个“法学博士点桂冠”照射的角落,我仍然默默地指导着博士研究生。我郑重地向公众坦白:我指导的不是名正言顺的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而是寄托在人口学博士点名下的法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生。此外,我院还有部分教师挂靠在经济学名下招收法经济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生。
正因为“名不正”,所以“言不顺”。这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笔者早有自知之明,从来不敢公开声张,更不敢欺世盗名,招摇撞骗。每当有外地学子给笔者写信,打算报考我目前所在的院校的法学专业博士生时,我总是要事先予以明确地说明:“我院目前没有法学博士点,我目前挂靠在人口学博士点招生”。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善意地提醒打算报考博士生的学子,二是不想落得过误导他人的骂名。
没有法学博士点,这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院的博士生招生。笔者清楚地记得,前两年有好几位学生抱着满腔热情给笔者写信,表示要报考我指导的博士生,然而当我如实相告之后,便再也没有了回音。每每想起这些,一种自卑和苍凉感立即袭击我的全身,仿佛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仿佛我的“骗局”有被人揭穿的感觉。
不仅如此,在这竞争激烈的学术江湖上行走,尽管我自己非常小心,但仍然不免有人明里暗里拿没有“法学博士点”这顶桂冠说事儿。每当圈子里有人说起这件事儿,我就躲得远远的。那并不是因为我有意大利诗人但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勇迈之气,而是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毕竟我院没有法学博士点,这有什么好说的?这有什么好争辨的?我院领导就是这样教导全院师生的。我们应该多做点争取法学博士点的实事,而不是跟别人理论“没有博士点”照样可以招收博士生的“理由”。没有就是没有,任何争辨都是苍白的。
我院最近几年来一直都把积极申报法学博士点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甚至作为历史使命去为之奋斗,并且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院的全体师生们也在默默地为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做准备。
然而,各位江湖中人也不是不明白,有些事情,并非是一个小小的法学院能够左右得了的。我们只能说,我们时刻准备着努力去争取,但是我们并不经常自卑,因为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自卑。毕竟,竞争是如此的残酷,如此的惨烈,颇有点“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意味。“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没有法学博士点的法学院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理智地避免环境噪声搅乱申博的正事。
没有法学博士点这顶桂冠,有时竟然让人如此尴尬。这到底尴尬了谁呢?首先当然是尴尬了指导博士生的教师,其次当然是尴尬了在教师名下接受指导的博士生。至于还尴尬了谁,我想西北政法大学申博屡屡失利这件事或许能说明问题。
因为我不想让我院招收的博士生受到任何负面的情绪影响,我才不得不挑明了对我院的博士生说,既然你们选择来到这个没有法学博士点桂冠的地方求学,就应当少说多做。少去争辨这类话题,多去研究当代中国的法学问题,尤其是公众关注度极高的法学问题,严格按照法学专业博士生条件要求自己,如果是这样,即使你们将来被授予的不是法学博士学位,但是在公众心目中,你们仍将是当之无愧的法学博士
注意:本文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