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2°

[考博动态]关注辽宁援疆干部刘志刚:博士后的“新疆情结”_考博_旭晨教育

在塔城工作,对我来说,不光是一种磨练,更是一个机会。”10月28日,塔城巴克图辽塔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主任、综合服务局局长刘志刚接受天山网记者采访时说,新疆这片土地,他曾经梦想过,而如今通过援疆这个平台,将自己曾经的梦想,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大地奔腾着向西开放的热潮。在新疆的西北角——塔城,各族人民投入热情,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正在建设一条向西开放的大通道——巴克图辽塔新区。

在巴克图辽塔新区的建设大军中,有一位来自辽宁的博士后,他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为新区的建设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这个人,就是辽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产业合作处处长刘志刚。

博士后的“能量”

出生于1973年的刘志刚,今年40岁。男人四十而立,这个援疆干部中学历最高的博士后,接受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建设巴克图辽塔新区的规划蓝图。

刘志刚是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博士,浙江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博士后,知识结构完善,并且曾在基层当过6年副镇长,在省直机关工作近10年,除此之外,他还主持参加过省级以上课题9项,发表论文十余篇,屡获省级一等奖。他熟悉管理工作,有从事新区规划的工作经验,更有一颗为塔城发展建设事业奉献热血的心。

2011年国庆长假期间,当很多人都沉浸在回家探亲的美好时光中时,刘志刚留在塔城,留在援建公寓的宿舍里。其实,他也想回辽宁老家,多陪陪年迈多病的父母,陪陪带着8岁孩子照顾双亲的妻子。但是,他留在塔城,他开始思索、撰写巴克图辽塔新区建设的方方面面。

假期结束,刘志刚代表塔城地委行署起草了《关于加强建设巴克图辽塔新区的决定》。这个文件中,涉及到辽塔新区建设的意义、战略定位、功能布局、发展目标等多个方面。一个7000余字的文件,国庆节后,塔城地委领导审核时,仅仅修改了几个字。

对此,刘志刚说:“来新疆塔城工作,不仅是对自己的磨练,更是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这份工作,本身就是父老乡亲对我们的信任。做好眼前的事,就是对这种信任最好的回报!”

对待援疆工作的态度,以及工作的成效,从一个侧面说明,作为博士后的刘志刚,他将自己的能量,释放在了新疆塔城这片发展中的灼热土地上。

一位优秀的宣传博士后

塔城地委书记张博说,建设巴克图辽塔新区,不仅是塔城地区的,还应成为新疆的、辽宁援疆的、乃至全国向西开放的大通道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

新区建设,责任重大。为了强力向外界推出巴克图辽塔新区,塔城地委决定,以第二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为平台,举办巴克图论坛,让全国人民都来了解辽塔新区。而这一工作具体的组织任务,又交给了刘志刚。

在很多人眼里,博士后这样的高层次人才,科研上有一套,具体的举止能力可能会差一些。但刘志刚却不是这样的。他不但科研经验丰富,而且还具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不怕繁琐的工作作风。

接受组织论坛的任务后,刘志刚和指挥部的领导、同事一起,跟邻国联系,到国家部委“登门拜访”,回辽宁省介绍情况,向自治区回报论坛方案,组织疆内外主流媒体参会……

2012年9月6日,巴克图论坛在乌鲁木齐举行。论坛邀请了哈萨克斯坦东哈州,自治区、辽宁省领导和国家9个部委15位死聚集领导做主题演讲。论坛成果被央视、人民网、新华网、天山网等30多家媒体报道,影响空前!

但是,刘永刚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谦虚地说:“其实,我没做什么,都是我的领导和同事们一起努力的结果。”一位学富五车、谦谦君子的形象,瞬间映现在我们眼前。

剪不断的“新疆情”

在刘志刚眼里,来新疆塔城工作,不只是人生最宝贵的一次经历,更是对自己的一次磨练。

“塔城的干部和人民,都特别好,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刘志刚说,作为一名援疆干部,塔城人民的淳朴、热情,让他感觉到家一样的温暖。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他才能将自己拥有的“能量”,毫不犹豫地全放释放。

“短短的三年时间,对一个想做事的人来说,实在过于短暂。从来塔城到今天,即将三年,而我也将离开这片热土。”刘志刚说,尽管如此,塔城将成为他人生的一笔采访——“我会时刻关注塔城的发展,希望塔城的未来,越来越好”!

刘志刚被当做一个典型,其实,这个典型里浓缩了众多援疆干部的追求、精神和汗水。而正是在这些力量帮助下,让塔城人民、新疆人民,对自己的发展激发了更大的激情。他们相信,在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因为一种精神,一切都将充满崇高的意义。

这种意义,是每个新疆人的骄傲和荣誉,也是像刘志刚一样的每位援疆干部的骄傲和荣誉!




已有 0 条评论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