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岁大学女教师重回高校读博 45岁数控大赛得奖
“十年前,我指导的学生走上全国六部委联合主办的数控大赛,而且拿回了全国第一的名次,那是对我执教能力的肯定。今年12月,我自己走上赛场、拿到名次,那是对我自身实践知识、动手能力、应用技术能力等的综合考察,这一份肯定让我更有底气为师、授业、解惑。”
自信地说出这一番话的老师,名叫郑书华,是宁波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一名教师,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一届全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技术教师大赛”中,她获得了二等奖第1名的好成绩。
记者了解到,这次比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联合承办。共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103所高校的291支参赛队伍入围决赛,可谓人才济济。
能做学问又能做工程
如今的老师也不好当
据了解,这次大赛以考查选手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设计能力为主,当时郑书华参加了以“现代制造”为主题的“数控机床控制技术”赛项,参赛项目是《介于加工中心与自动送料机械手的防护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在决赛中经历了实践技能操作、设计方案实施和 “创新成果演示与答辩”等多个环节。
“如果不是因为时间估计不足,加工环节未能完毕,我是可以拿到一等奖的。”谈到比赛结果,郑书华多少有点遗憾。
用她的话来说,今年45岁的她第一次参赛,却也是最后一次,明年她就会因为“超龄”无法参赛,可以说这次比赛是对她多年来在数控技术领域深度、广度研究的集中检阅。
传统思维中,教师嘛,自然就是做做学问就好。然而时代不同了,特别是在宁波工程学院这所工程类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把“双师型”作为重头戏。
“双师”,顾名思义,就是既有教学科研能力,又有工程指导能力,“双师型”是工程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近年来,随着地方本科高校逐渐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在理论教学中是讲师,在实践教学中是工程师的“双师型”教师,日渐成为当下社会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在宁波工程学院,郑书华是 “双师型”教师的代表之一。从教20余年始终坚持教改、课程建设,定期走访企业了解行业发展,结合生产实情充实课堂知识,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带领学生走进工厂顶岗实习……她的经历,恰好诠释了“双师型”教师所应体现的专业素质。
“学生的成长是惊人的,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不断解惑,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无法第一时间答疑解惑。”郑书华说,“双师型”教师一直是她努力的方向,因此她无法解惑的危机感就更强烈。
为适应时代发展
她41岁时重回高校读博
为了尽快向“双师型”教师转型,郑书华曾到德国Gelsenkirchen进修,学习德国数控应用技术;重回高校攻读博士,加强理论积淀;到行业企业调研,了解最新的资讯更新课堂教学……
“学习是快乐的,实践也是快乐的。一想到我的学习成果可以通过课堂传递给更多学生,再累的过程也是值得的,”郑书华如是说。
为突出应用型特色,郑书华以多年来积累的实践教学资源和经验为基础,将产品的整个加工过程从编程到加工模拟引入课堂,实现整个项目的全方位讲授,并用一些完整的项目做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们去完成。
为了让枯燥的理论教学更生动,同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2015年暑假,郑书华联合同事共同完成了《数控技术》课程相关的63段视频的录制,并上传至网络平台,其中近40%的视频片段录自现场技术实施。
“图文并茂永远比白纸黑字来的具体,学生本就对专业知识有所畏惧,看视频,看演示,课堂效果会更好”,郑书华介绍,这种视频辅助的教学模式她本人还是第一次尝试,今后会不断完备、充实。课程中有几讲还尝试了翻转式课堂授课,效果很好,颇受同学们的欢迎。
“课堂学习始终是基础,要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就必须进企业,下车间。”郑书华说,每年学校都会号召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她就会亲自带领学生到各企业实地参观,让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真正落地。多年来,她带领的学生到过的企业有韵升集团、北仑海天集团、江北水表厂、宁波高发汽车拉索有限公司、鄞州博曼特工业有限公司、北仑耀发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
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数控绿色制造,郑书华还联系对口企业让学生参与顶岗实习。期间,不仅为学生们争取最好的福利待遇,更不定期到企业探望,利用好企业生产一线的有利环境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有的放矢地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不管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提升,“坚持”是郑书华为自己设下的底线。
“45岁参赛没什么,41岁我也考博了,目前仍然在读。我希望我的学生在我身上,起码能看到一种努力和坚持。”在她看来,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治学之道都贵在坚持,多做,多想,多问,少说。
由她主讲的《数控技术》一课,从2009年的校重点课程立项到现在申报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几年的建设过程,从课程内容到授课方式不断改善,精益求精。
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理念
培养出更多“双师型”教师
在宁波工程学院,像郑书华老师为代表的“双师型”教师还有很多。这样的师资也为该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宁波工程学院是改革开放之初由联邦德国政府援建的全国4所高校之一,应用型办学历史源远流长。
自1983年创建以来,一直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1997年成为“全国示范性高工专”,2010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2014成为“长三角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理事会主席单位”。
近几年来,应用型办学成果突出。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体系,创新了卓越引领、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一套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理实兼顾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了社会、行业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在科研成果应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年科研合同经费约6500万元,其中,年横向合同经费约4000万元,约占总经费的2/3; 校办产业产值达1.2亿。
今年6月,学校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明确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指出要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模式,争试点创示范。
注意:本文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