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6°

[考博动态]看法学博士如何演绎别样《梁祝》_考博_旭晨教育

看法学博士如何演绎别样《梁祝》

当晚7点,西南财经大学腾骧楼137会议室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由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吴元元教授导演的七幕话剧《制度变迁中的行动者山伯与英台》迎来了该校首次公演。伴随着熟悉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旋律,在观众期待的目光下,两名穿着明代戏服的“演员”像模像样地登上了舞台。

2013年12月25日晚,由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吴元元教授导演的七幕话剧《制度变迁中的行动者山伯与英台》在该校首次公演。据了解,此话剧以明代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蓝本,融入了该校法学博士阶段法律社会学内容,结合话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教学改革的一次新的尝试。

公演迎来“首秀”

在精妙台词中寓教于乐

当晚7点,西南财经大学腾骧楼137会议室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由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吴元元教授导演的七幕话剧《制度变迁中的行动者山伯与英台》迎来了该校首次公演。伴随着熟悉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旋律,在观众期待的目光下,两名穿着明代戏服的“演员”像模像样地登上了舞台。

“文才啊,你要考取了博士才能娶祝小姐为妻哟。”说话的此人正是“马太守”。

“没问题!父亲大人,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马文才和父亲爽快地拉了勾,并说“这也算‘程序正义’的一种。”

马氏父子精妙的台词和逼真的演技博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欢笑,大家也在第一幕剧中学到了法学名词“程序正义”,而正是这个名词也是整幕剧的核心体现。接下来,伴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情感跌宕起伏。好学的英台说服父亲去杭州读硕士,同窗期间,对山伯暗生情愫。英台被招回家前,暗示山伯来提亲……

“三媒六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英台挂在口中的话,她信奉这个当时看来合理的婚姻制度,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程序正义”体现。

剧情按原剧发展

制度改革引观众深思

却不料,山伯错失时机,英台被许配给了马文才。之后,梁山伯在师母处得知英台为女儿身时明白了英台的意图,但两人却在当下不得不遵守这种婚姻程序,两人都力求以这种包办婚姻和媒妁之言的程序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却无力冲破当时社会条件和制度约束。最终,梁山伯跳江自尽,而英台之后也随之殉情,7幕话剧圆满结束,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传统的民间故事,融入法学社会学元素,感觉到很新颖。”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一年级学生小王告诉记者,用法学的观点来解读这样一个传统的故事,从理性的角度看待当时社会婚姻制度,有很特别的感受。

“在当时社会的每个人都信奉这样一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嫁制度,在当时确实是合情合理的。”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小杨说,每一个制度的设置都是顺应当时的社会形势,梁祝二人的殉情虽然不会带来当时婚姻制度的变化,却也能给大家带来制度层面的思考。“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两人可以说是 ‘制度变迁中的行动者’”。

“法律”与“文学”牵手

是一次教学上的新尝试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们带来这样精彩的演出,离不开背后很多人的默默付出。据记者了解,参加话剧演出的演职人员均为该校法学院2013级博士生。而剧本的台词创作是由演员们各自写下自己的部分,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

“最初我们的剧本是大段大段的法言法语,但是这样很难让观众理解。”一名演员告诉记者,通过反复的修改,又加入了类似于“土豪”“微信”这样的现代元素,第一次写剧本,第一次穿戏服,第一次演出,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让他在法学院博士阶段的学习中印象深刻。

吴元元教授介绍,这是该校法学院博士生教育改革的一次创新,法学院师生们以法律与文学倾情牵手为载体,将法学等多学科理论融会贯通,加以艺术化提炼,使同学们加深了对法学等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演出中巧妙借鉴了昆剧、京剧、川剧的艺术表现技法,融入现代生活元素和流行语言,再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的爱情故事背后的学理意义和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该校法学院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他们教学改革的一个尝试,以后将会把这种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已有 0 条评论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