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先锋特别忙。晚上跟夜班,早上8时10分刚升井,职工打电话来说现场又出状况,他啃了个馒头,8时40分又匆匆下了井。
即使再辛苦,但蔡先锋仍坚守并努力实现心中最大的愿望:“为我们国家实现采矿全自动化贡献一点微薄力量!”
过完年后,蔡先锋瘦了好几斤。矿上主要领导调整,新班子对采煤工区提出“确保年产600万吨采煤队”的要求,可是工区目前所采的1307工作面现场条件一直不好,所有人员都在努力。蔡先锋更是不得闲,近在“咫尺”的邹城小家没回几趟,白天蹲在技术室看资料、写措施,晚上接着下井。
“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既然选择了,就应该无怨无悔!”蔡先锋一边暗自鼓劲一边给妻子打电话解释。
刚刚而立的蔡先锋,戴着眼镜,模样秀气,然而就是这么个文弱书生,却是兖矿集团招来的第一个全日制高等院校毕业的博士。
是不是找不到工作才选择了煤矿?日前,笔者带着疑问在东滩矿综采工区技术室采访了蔡先锋。
2012年,蔡先锋从中国矿业大学毕业,专业是采矿工程。他没有像系里其他同学留校任教或去科研院所,而是选择了兖矿集团所属的东滩矿当了一名采煤工人。
得知蔡先锋要去当矿工,亲朋好友都不解:二十几年寒窗苦读拿到博士学位,难道就为了去挖煤?父母更是担心,家里就这么一个孩子,井下艰苦危险去不得……
“现在矿工的工作条件已经有了变化,自动化设备越来越多,大学生为什么不能利用好自己的专业,把采煤的工作做得更好?”蔡先锋用自己的“执拗”感动了家人。
笔者问:“后不后悔?”他笑了:“煤矿一线条件是比较艰苦,但相比留在院校搞研究,在这里更能考验一个人的生存能力。”
“采矿技术的来源在现场,脱离现场说技术是纸上谈兵。”蔡先锋说。
刚到矿上时,蔡先锋与其他新工人一样,签订了师徒合同, 跟着师傅、生产二班工长孙培生上夜班。在生产线上,他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充实。上班第一个月,除了区队领导安排他去培训新入矿工人5天外,其他时间都在井下现场度过,也正是这股钻劲儿,他用最短的时间理解和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成了工区里一名优秀技术骨干。
“在一线时间越长,我就觉得欠缺的东西越多,我有理论知识,但是工人有实践经验,可以互相学习。”蔡先锋说。
为更好地推动技术革新,蔡先锋组织工区的其他大学生成立“周末课堂”,每个周末把大家召集过来,聚在一起解决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疑难杂症”。在 1306工作面,蔡先锋发现,更换皮带托辊时,用手拉葫芦拉起皮带需要找出起吊点、皮带难固定、需多人操作,他多方查找资料,最后利用液压千斤顶研制加工了液压顶皮带更换托辊装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系数;以往皮带承载段拉移后需用葫芦人力调高、打造锚杆起吊点困难、不安全、施工难度大且影响时间长,他和技术人员一起研制加工了承载段液压自动调高装置,有效遏制了冒顶事故。
“学习劲头足,为人踏实”是工友们对蔡先锋的评价。工长孙培生介绍,“小蔡学历高,但没有架子,和大家相处得很融洽。”
“作为一名煤海新兵,你今后有何打算?”略显羞涩的蔡先锋说:“我所在的工区,2004年创出并至今保持着年产600万吨的综采队产煤世界纪录,作为其中一员,我的专业知识会有越来越大的发挥空间。”
“当然,也要多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我的同学在澳洲的力拓矿业公司工作,他说有家金属矿实现了运输全自动化,不仅节约了人员,更增加了安全系数,工人们的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利用几年时间,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工作经验,写一本国内煤矿实现现场全自动化采煤的书!”蔡先锋认为,“如果自己的工作对社会有用,再苦再累都会快乐。”
已建成24年的东滩矿重视打造复合型管理、专业技术、岗位技术三支核心人才队伍,而蔡先锋的举动也让更多年轻人重新认识了煤矿,去年以来又有133名年轻人自愿到东滩矿一线工作。
注意:本文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