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教育部统计,我国实施研究生教育35年来,已培养博士生50万人,今年,全国高校按招生计划共招收博士69000人。我国博士生每年培养人数已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博士国”。但是,中国的科研水平却与博士数量不成比例,从2001年到2011年的十年间,中国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论文即“高被引论文”数量,只及美国的十分之一,英德两国的半数。
造成博士量多质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高校扩招后博士教育“注水”。一些高校为了扩大生源,提升学术地位,得到更多财政支持,争相增设 博士点 ,加之教育主管机构对博士点审批把关不严,导致我国拥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超过310所,而美国只有250余所。部分新增博士点,事实上并无足够的软件硬件资源来支撑——目前,我国平均一位导师带5.77名博士生,远远高于国际平均值。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将博士帽作为事业晋升的阶梯,为个人利益而不是为学术研究而读博。诱因在于一些单位尤其是部分体制内单位,过于将学历作为人才选拔的“硬杠杠”,而非通过个人品质、实际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来考察选拔人才。而这也致使许多官员热衷于读博以谋求晋升,一些高校也把博士帽作为资源“送”给实权官员,“在职博士”、“论文博士”不断出现,导致博士整体学术水平持续下滑。
在刚刚重启研究生教育时,我国博士有九成进入科研院所,但是,现在有半数博士投身官场。改变博士量多质次的现状,在加强对高校申请新博士点的考察力度,引入不合格博士点淘汰制度的同时,也应改变一些单位的选拔用人观,让读博更“学术”而非更“趋利”。
感谢关注旭晨教育考博频道。
注意:本文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